作者:黃小榮——同心動力高級咨詢顧問
來源:同心動力企業文化與管理
2月16日,華興資本集團創始人兼CEO包凡的失聯引起了互聯網和金融圈的廣泛關注,甚至是強烈震動。2月26日,華興資本聯交所公告稱,董事會已獲悉,包先生目前正配合中國有關機關的調查。
結果究竟如何,一切留給時間吧。但作為陪伴中國互聯網崛起的男人,包凡的確“不凡”!
1、包凡是誰
包凡,1970年出生于上海,畢業于挪威經濟管理學院,現任華興資本集團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有“資本紅娘”、“并購之王”的美稱。
1993年—2000年,包凡先后服務于國際大投行摩根士丹利和瑞士信貸,擁有七年華爾街投資銀行經驗,幫助數家領先的跨國企業進行資金募集、銀行借貸、兼并收購等工作。
2000年,包凡加盟中國領先的通信軟件和服務提供商亞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擔任首席戰略官,主要負責投資并購等工作。
2005年,包凡離開亞信,創建華興資本集團,并引領華興資本成為中國領先的服務新經濟的金融機構。
2014年,包凡創立的華興資本擔當聯席主承銷商兼財務顧問,助力京東商城上市,成為中國公司在美最大IPO,使包凡和華興資本一戰成名。
2015年,包凡入選《彭博市場》雜志“全球金融50大最具影響力人物”,位列第22名。
2017年,包凡榮獲中國頂級投資人。
2018年,包凡帶領華興資本控股赴香港上市。
2019年,包凡榮獲“中國經濟年度人物新銳獎”。
2020年,包凡入選《財富》2020年中國最具影響力的30位投資人。
在華興資本集團發展過程中,包凡創下了多個“第一”:
搭建中國第一個互聯網天使投資平臺;
創立中國第一家專攻新經濟的投資銀行;
成為中國第一家上市的民營投資銀行創始人;
成為第一個取得中國香港、美國、中國大陸、新加坡證券業務牌照的民營投資機構創始人。
包凡帶領華興資本發展了將近20年,在投行領域具有現在的“江湖地位”,除了時代帶來的機遇,跟他的個人特質及其秉持的價值觀密切相關。
在華興資本集團的官網上,我們看到該企業有四大核心價值觀:
•善良正直(Goodness)
2、雄心壯志
打開華興資本集團的官網,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華興資本 專注賦能中國創新經濟的領先金融機構”,下面是華興資本的英文“CHINA RENAISSANCE”。
據說,2005年創業時,一直很喜歡Renaissance(復興)這個概念的包凡,是先為公司取了英文名China Renaissance,然后再譯成中文“華興”的。包凡很喜歡向別人解釋他對華興命名的由來:China Renaissance,在中國市場復興傳統投行。他立下了這個志向,所以給公司取了個“不平凡”的名字——華興。
當年他進入摩根士丹利時,“大摩”相當程度上還是很傳統的華爾街投行,商業模式是以服務客戶為主的。到他后來離職時,“大摩”已經轉型為以交易為主的現代投行。而他并不喜歡這一轉變。
“實際上,現代投行雖然也為別人服務,但更重要的是為自己賺錢。他為客戶服務的時候拿點信息,他自己投資,自己做交易。我覺得這個模式是錯的,短期也許能掙點快錢,長期來看沒有存在的價值。所以我想重新做一個經典的投行,某種程度上復興一下傳統。”
在他看來,傳統投行和現代投行的最大差異在于,它的價值是建立在服務上還是交易上。要做服務,甚至要參與新經濟公司的創立,充當它們的長期伙伴,這是華興資本的一條經營哲學。
包凡也從未掩飾自己的雄心,那就是“做一家中國的世界級投行”。“我創業的時候說,我要做中國人自己的投行。很多人說我瘋了,民企不可能做投行。當時,我一沒錢,二沒關系。”包凡后來在面向創業者的演講中如此回憶。要知道他想做的事情有多難,看看同一領域的競爭對手就知道了:摩根士丹利、高盛、中金、中信證券……
“目前來說我看得比較清楚。我覺得中國應該有機會出現世界級的投行。我知道這個東西值得我去爭取。爭取得到爭取不到,看我自己的本事,看我們這個團隊的本事,好多事有時要看命的。但如果沒有爭取,我會覺得很遺憾。”2015年他在接受采訪時說。
在華興資本集團核心價值觀之一“追求卓越(Excellence)”里,也有這樣的表述:“我們必須放眼世界,力爭成為第一家誕生于中國的世界級金融企業。”
3、使命初心
包凡在亞信科技工作的4年,正是中國互聯網公司的起步階段,但看到中國互聯網無限前景的包凡并沒有創立一家互聯網公司,而是選擇在2005年成立華興資本集團,為互聯網企業做起了財務顧問(Financial Advisor)。
他之所以沒有選擇互聯網創業,一是因為做金融是他的老本行,更加擅長也是自己的興趣所在;二是,在那個時間點,雖然整個互聯網產業蓬勃起步,但明顯能感覺到想要推動這一產業大發展,資本至關重要,這正是包凡創建華興資本集團的初衷,希望通過資本來助力產業的發展。
中國企業的境外上市之旅,最早可以追溯到1992年華晨汽車在美國紐交所掛牌。在2004年之前,中國大型國有企業的境外上市業務,基本都被中金包攬,而中國民營企業的境外IPO發行,全部被國際大投行壟斷。
國際資本基本上全面掌握了境外IPO業務中的話語權,中國企業在境外上市過程中顯得非常卑微,有時候甚至連股票的發行定價都不能過多干預。2010年當當網上市之時,李國慶就曾因發行價過低與公司境外IPO的主承銷商摩根士丹利在網上對罵了足足一個多月。
包凡希望改變這種狀況,成為中國創業者們在華爾街的代言人。2012年華興資本從陳舊的"投行+投資"模式轉型為全業務投行,布局證券業務。不久,華興分別拿到了港股和美股的券商資格,華興海外IPO業務很快發展起來。
2015年,華興完成了7項海外IPO業務,超越了瑞銀、美林等國際資本,成為了中國赴美IPO承銷商中第二大的投資銀行。
包凡認為,華興資本的使命,就是通過連接新經濟頭部企業與多元化的全球資本,快速成長為新一代投行中的佼佼者。
在包凡看來,華興資本過去十多年就干了一件事——去發現下一個時代的企業家,通過服務成為合作伙伴,與他們同行,創造價值,分享價值。
華興資本集團將其使命與愿景表述為:“作為數千名創新經濟企業家值得信賴的資本市場伙伴,我們始終致力于探尋最卓越的企業,與之攜手共進,共創價值,在蓬勃發展的創新經濟中扮演著重要的生態角色。”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包凡說:
“我有我的夢想。當年我從華爾街回來,中國制造業其實相當發達了,但資本市場的差距相當大。我打內心覺得,一個國家要強,它的資本也要強,那是國力的體現,希望通過金融對國家建設做出貢獻,包括公司起名‘華興’,也有情懷在里面。“
4、江湖義氣
與高瓴、紅杉、IDG等投資機構相比,華興資本的管理規模和影響力都算不上最頂級;但圈內人提起包凡,大都會尊稱一聲“包老大”。
在公司,所有人都稱他為“包老大”,而老大要有老大的擔當。包凡認為,創業就是一幫兄弟混社會,“吃苦在前,享樂在后”。用他的話說:
“要做老大,就是每年分錢分得要比別人少,雖然聽起來很奇怪,但這就是華興的文化。不然好事兒都被你占了,爛事兒讓別人擦屁股,兄弟們憑什么跟你混?”
包凡個子不高,常常帶著一副眼鏡,留著一個悍匪式光頭。這種掩藏于溫文爾雅背后的江湖氣質,浸潤了包凡和他的戰友們,并塑造了華興資本的投資哲學。
包凡把愛交朋友、講義氣帶到了職場上,在非工作時間喝喝酒,把友誼先建立起來。他認為,“講義氣”是一種價值觀,背后是長期主義。
包凡做一樁交易,首先是看這個人值不值得交朋友,他并不希望只做一錘子買賣。“我們跟這個人之間,不說一輩子,至少10年、20年能一起做買賣。”“有時再多的錢放在眼前,這個人交不成朋友,寧愿不做。”
王長田說:“包凡培養的員工能夠體現這個公司的文化,看重長遠,而不是非要做成一筆生意。”包凡會告訴華興員工,“你的眼睛不能盯在明年多做幾個項目上,你應該思考這個行業會發生什么變革,哪些人哪些公司能夠冒出來,成為最終的勝利者。你們要去找這樣的人,也許他們生于毫末,還很小,但確實有潛力。”選擇合作項目時,包凡也非??粗厥欠衽c創始人意氣相投、價值觀一致。
“我們在選擇客戶的時候,一定是看大家是不是價值觀接近。我們有我們的底線,撒謊、故意做局、暗地里操控這種事絕不能干。在華興,我們沒有必須做的買賣,我們也沒有必須取悅的人。不管對方多牛,我永遠可以說NO。”
如果一個企業選擇了華興,華興就會啟動所有的資源去支持他,在他最困難的時候,也會不離不棄。用包凡的話來說,咱們交上朋友了,那就要兩肋插刀、肝膽相照。
比如,包凡一直對另一位“江湖莽漢”周鴻祎推崇有加。2006年,華興幫助奇虎360做B輪融資,當時沒人看好剛剛出任CEO的周鴻祎。但包凡認為,周鴻祎的功底擺在那兒,“只要他想干,一定能干出名堂來,只是時間問題”。后來的事實證明,包凡并沒有看走眼。
此外,包凡也很欣賞劉強東,覺得“劉強東是個很江湖的人,我也是個很江湖的人,我們都很講義氣”。2010年之后,京東歷次融資都由華興資本操盤,后者一路陪跑至京東赴美上市,成就了一段企業與資本互相成就的佳話。
講義氣、重朋友的鮮明個性,再加上強大的圈內人脈,讓包凡四十多歲時就隱然成為了中國互聯網的“帶頭大哥”。尤其是在輔佐京東上市后,華興資本幾乎參與了中國互聯網行業所有重大并購案,包括美團與大眾點評、58同城與趕集網的并購,甚至促成了滴滴與快的兩大死敵的結盟。關于華興在互聯網金融服務領域的地位,曾有人形象地說,華興資本已經承包了手機里90%的APP。
先后創辦趕集網和瓜子二手車的楊浩涌曾對媒體表示,“在投行這個圈子里,包凡很有江湖地位。他跟圈內很多人關系都很好,大家也都賣他面子,我覺得這是華興成功很重要的一個因素。”
2018年9月,華興資本赴港上市。IPO當天,為包凡現場站臺的,有紅杉資本的沈南鵬、雪湖資本的馬自銘等人。
5、信任無價
“投行是建立在信任基礎上的生意。一個好的投資銀行家,核心是跟客戶建立信任關系。”包凡說,“我是個把信任看得很重的人。別人信任我,我也要對得起這份信任,GP/LP之間更是基于長期信任的關系,這是我做人最基本的原則。”
作為一名創業者,包凡從不諱言華興與客戶合作的基礎在于信任:
“我們的愿景是找到真正頂尖的創業家,在初期就與他們并肩作戰,支持、幫助他們,并伴隨他們一路成長壯大。我們雖然在做項目,做交易,但我們積累的是信任,正是信任成就了華興的今天。”
圈內評價,包凡和華興幾乎可以搞定新經濟領域的任何交易。無條件的信任,對于包凡來說是一種無形的壓力。巴菲特說過一句話,信任是花了很多時間才能建立起來,但可以在一夜之間就毀掉。包凡很認可,“信任這個東西,要當成你家的銀行存款一樣,攢了好多,一旦不好好珍惜,就會沒了。”
據《彭博商業周刊》報道,包凡在2005年的時候結識了光線傳媒總裁王長田。2007年,華友世紀與光線傳媒高調宣布聯姻,華興資本同為雙方的財務顧問,在這場幾度瀕臨崩潰的談判中,包凡一次次力挽狂瀾,把雙方多次拉回了談判桌,同時還設計出了被王長田譽為“天才的想法”的全新對賭標準。
盡管最終這場聯姻以失敗告終,但王長田卻能感覺到,包凡并非以促成生意為導向,他會考慮王長田的利益,也會考慮投資方的利益。買賣沒談成,人卻成了朋友。包凡在王長田心中種下了信任的種子。
后來光線傳媒上市,王長田拉著包凡入股,讓他一口氣大賺了30多倍的投資收益,而現在光線傳媒還是華興資本旗下華興證券的二股東。王長田曾說:
“如果一筆一筆地做生意,我付他的顧問費會遠遠小于股票的利益,但我愿意給他,因為我希望跟他建立長遠的關系。他是一個你愿意給他錢的人,你覺得他掙錢是應該的。”
6、利他之心
任何的利己主義都是短暫的,因為這個世界是要所有人一起往前,才有可能會進步。人與人是一種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關系,你拉別人一把,別人往前的時候,自然也不會對你放手。
包凡說:“不要短期貪婪,只賺該賺的錢。做買賣要在桌上給別人留點錢,不要全部拿走。老規矩不會因為時間改變,但技術上不能固步自封。”
2006年當當網融資的時候,當當網CEO李國慶要找包凡幫忙看看再做取舍。當當網董事長俞渝覺得沒有必要,已經談得八九不離十了。但李國慶說,用第三只眼睛看看更理性。于是俞渝和包凡合作,發現包凡不怕得罪她,如果兩人意見相左,他會脾氣很大地告訴俞渝,“你不對,我對”。有的財務顧問會順著客戶,但他不會藏著掖著。“他的技術很過硬,但最難得的是,他是誠實的人。有些人管結婚不包生孩子,包凡不是這樣的人,他覺得這單生意合作會損害客戶長期利益,他不會做。”俞渝說。
58同城與趕集網談判膠著的時候,58同城董事長兼CEO姚勁波給包凡發微信,問他意見。包凡回,“別干了”。但姚勁波沒聽。“我是真的勸他別干了,當時的條件對老姚來說太苛刻。但他以為我是激將法,沒想到起了反作用,他決心一干到底。”包凡調侃姚勁波,“以后都得這么對付他”。
勸人散的事,包凡干過不只這一次。他回憶,當年奇虎360要買搜狗,他在最后一分鐘勸老周(奇虎360董事長周鴻祎)別干了,老周聽了。“當時整合的風險太大,而且抗拒性很強,萬一整合不成功,就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包凡說。
正如在核心價值觀“善良正直(Goodness)”中表述的:“過去十幾年,我們堅守自己的道德指南針,只賺該賺的錢,絕不作惡。”
在公司里,包凡追求那種哥們兒、兄弟的感覺:
“我希望我的成功不是一個人的成功,而是一群人的成功,我希望跟我一起混的這幫兄弟姐妹在業內是最優秀的,房子是最大的,車子是最好的,小孩可以去最好的學校,這樣我就很有面子。”
利他之心其實是眼界和格局的體現,當一個人足夠大氣的時候,自然能夠吸引更多的人向自己靠攏。彼此都有利他之心,自然是共同進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