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組織大變革:都在做“組織瘦身”,而阿里在做“組織分身”
                                              環球人力資源智庫 企業文化 2023-04-03 10:25:22 · 熱度999

                                              來 源|環球人力資源智庫

                                              作 者|白睿 組織發展專家,暢銷書《組織診斷》作者,ODTD講師

                                              阿里集團董事會主席張勇28日發布全員信,宣布啟動24年來最重要的“1+6+N”組織變革。

                                              即,阿里集團今后將全面實行控股公司管理,下設阿里云智能、淘寶天貓商業、本地生活、菜鳥、國際數字商業、大文娛等六大業務集團和多家業務公司,分別設立董事會和各自負責的CEO。其他公司也將獨立經營管理。

                                              這輪變革從集團頂層入手,重新定義和構造阿里巴巴集團與各業務的治理關系,被認為是“阿里巴巴24年來最重要的一次組織變革”。如果說以往是在“大房子”里搞“活動板墻”,這次就是“拆家賣地”了。

                                              ?阿里組織大變革:都在做“組織瘦身”,而阿里在做“組織分身”

                                              ?阿里組織大變革:都在做“組織瘦身”,而阿里在做“組織分身”

                                              大企業都想擁有的“組織分身術”

                                              在當下環境中,企業大多都在進行降本增效的“組織瘦身”,而阿里巴巴卻在一變多,做了“組織分身”。

                                              《西游記》中的孫悟空的法術大家都很羨慕,尤其是拔根毛就能變出諸多孫悟空。原文說:“這猴王自從了道之后,身上有八萬四千毛羽,根根能變,應物隨心。”從大戰混世魔王開始,取經路上孫悟空多次拔身上毫毛變出化身,或者搬東西,或者殺小妖,或者一擁而上,“單挑變群毆”。

                                              因此,很多人在工作忙的時候,也希望自己能分身出來,變成多個自己,來應接所有工作。

                                              阿里巴巴這次變革與以往不同就是由“分化生長”到“分身有術”的改變。比如2011年一個淘寶變為“三個淘寶”,長出了天貓。而在2015年,阿里推動“中臺戰略”,一度成為互聯網科技行業公司治理標桿;最近的2020年,推動經營責任制改革,又以四大板塊分立實現阿里巴巴多元化治理,成立多家獨立經營的環路公司。

                                              而這次變革里,張勇信中原文明確表示:市場是最好的試金石,未來,具備條件的業務集團和公司,都將有獨立融資和上市的可能性。

                                              擁有多家上市公司應該是很多大企業的夢想和追求的主要目標。分身上市這種操作在A股市場上案例寥寥,最常見的都屬于國企資產重組,分身上市目的地多為港股市場以及其他境外證券市場。

                                              轉折點在2019年,證監會發布了《上市公司分拆所屬子公司境內上市試點若干規定》(下稱《境內分拆規定》),A股市場境內分拆上市的制度空白被填補。截至目前,A股市場表達分拆上市意愿的公司累計突破百家。“A拆A”的境內分拆已取代境外分拆,成為當前分拆上市的主流模式。

                                              比如1936年開張的,坐落在南京東路西藏中路口的上海市第一百貨商店,現在仍是上海的一塊金字招牌,承載著太多的城市記憶幾乎每個在上海長大的小朋友,都有去市百一店買新衣服的幸?;貞?。在老一輩上海人眼里總覺得市百一店里什么都有得賣。而背后的百聯集團卻在以多元業態深耕上海的同時,亦大步邁向長三角、邁向全國。

                                              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百聯集團直接和間接控股百聯股份、物貿股份、友誼股份、第一醫藥、聯華超市等6家上市公司,百聯集團現位列中國零售百強第1名,中國企業500強第16名,中國大企業集團第33位?!敦敻弧肥澜?00強。

                                              可見,雖然都是同一領域,擁有多家上市公司是多么的值錢。

                                              還有微創醫療,就是一邊拓展新業務,成立子公司;充分吸引投資人,同心協力把公司做大,然后成功分拆了心脈醫療、心通醫療、微創機器人、微創腦科學四家上市公司。

                                              讓微創醫療在利潤只有幾億的時候,就能獲得資本市場上較高的估值……不得不說,這種操作下來,節省了企業正常發展20年。

                                              ?阿里組織大變革:都在做“組織瘦身”,而阿里在做“組織分身”

                                              大企業變身除了“向下拆分”還有“向上整合”

                                              為何一個大企業熱衷于組織分身后,分拆成幾個公司一起上市?答案是不言而喻的,拓寬融資渠道,尋求更高估值。

                                              ?阿里組織大變革:都在做“組織瘦身”,而阿里在做“組織分身”

                                              對于多元化的企業,不同類型業務在資本市場估值有不同的參照,如果都放在一起,容易造成整體估值偏低。分拆還有利于對子公司管理層的激勵。那除了“向下拆分”,還有什么其他動作可以尋求更高估值呢?其實常見的“向上整合”也是中大型企業的選擇。

                                              2015年8月,Google宣布成立一個母公司Alphabet,原谷歌保留搜索、地圖、視頻等核心業務成為下屬子公司;其他非核心業務,包括研究血糖監測的Life Scienc、專注于延長人類壽命的Calico等,都將成為獨立子公司。

                                              重組之后,谷歌在納斯達克上的名字也將改成Alphabet,獲得谷歌相應的股權數量和權益,以及股票代碼。

                                              ?阿里組織大變革:都在做“組織瘦身”,而阿里在做“組織分身”

                                              財務控制是Alphabet的管控形式,來管理眾多參股公司。這種方式在傳統的集團型企業來講非常常見。

                                              當我們談到谷歌,都知道它是世界領先的搜索引擎。但是在一系列的“不務正業”后,讓用戶產生了“認知錯位”,反而削弱了品牌專注度和美譽度。用戶會疑惑,“Google”到底是一款產品還是一個品牌呢?

                                              這也正是一個公司成長要面臨的選擇:讓“Google”定位為一個品牌還是一個產品?例如,阿里巴巴是公司品牌,淘寶、天貓、螞蟻金服是產品;騰訊是公司品牌,QQ、微信是產品。如此看來,百度和京東將來在創新中也會面臨這一問題。

                                              新結構是解決這一錯位矛盾的關鍵。將來,Alphabet是一個公司品牌,代表了引領創新、高科技;而Google則是產品,是“全世界最領先的搜索引擎”。重組之后,Alphabet2018年第二季度總營收為327.58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260.07億美元增長25.95%。

                                              ?阿里組織大變革:都在做“組織瘦身”,而阿里在做“組織分身”

                                              “組織分身”,但是人才文化不“分身”

                                              無論是“向下拆分”還有“向上整合”,對于人力資源管理來說,多元和融合這兩個詞兒往往同時出現,多元是員工專業隊伍越來越多,差異化越大,而融合就是為這些不僅有專業差異的員工創造一個最包容的環境,從而讓每名員工都可以自由地在組織中發揮出最大潛力。

                                              比如,微軟公司這樣明確講到:

                                              我們相信多元化讓我們的績效變得更強大、產品更完善以及員工的工作和生活更豐富。隨著我們的多元化員工隊伍不斷發展,它也反映出我們所在社會和全球市場的多元化程度。因此,我們去理解、珍視和擁抱各種差異的努力也變得越來越重要。

                                              很多在多元化企業集團內部工作的人都會覺得人員結構復雜,不知道用什么樣的維度進行統計,其實多元化企業集團的人員結構復雜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客戶多樣性。

                                              很多中小企業面對的可能是一個產品一類人群,銷售部只要銷售就行。而多元化企業的銷售就沒那么簡單,會分為各種各樣的銷售人員。如果人力資源管理人員無法判斷如何整合人員結構問題,不妨先做一個評估,根據以下幾個問題,來看一下,如何進行梳理和分析。

                                              1、你所在企業目前的客戶群體多元化分布如何(按產業、語言、地區、年齡、性別等)?

                                              2、你的客戶群體多元化分布和競爭對手相比是什么情況?

                                              3、你有哪些尚未成功觸及的目標客戶群體?還沒有觸及的具體原因是什么?

                                              根據客戶調研結果,你可能錯失了哪些客戶機會?在你的服務和產品方面,還有哪些有待提升的地方?有哪些是因為對客戶理解不夠造成的?

                                              4、企業現有人員的具體比例是如何分布(按性別、年齡、產業背景等)?如果有某個群體占比特別大,有什么特殊原因嗎?有辦法提高其他群體的比例嗎?

                                              5、在企業高績效員工中,按人員的分布比例是如何的?如果某個群體占比特別大,具體是什么原因?有什么辦法提高其他群體的占比?

                                              6、在你的企業內部,不同群體的員工覺得自己平時有被公司或上級區別對待嗎(按性別、年齡、教育、產業背景等)?

                                              在完成評估的基礎上,企業即可制訂不同群體的具體規劃,然后再根據多元和融合原則,把大家交互活動嵌入到企業的文化和人力資源管理戰略中去。多元和融合終究是服務于業務戰略的,目的是要帶來業務的增長。也就是“組織分身”,但是人才文化不“分身”。

                                              那又有哪些衡量多元和融合工作做的成功與否的指標呢?

                                              現有員工多元化比例(性別、年齡、國別、產業背景等);

                                              現有領導者的多元化比例(主要是性別、年齡);

                                              新入職員工的多元化比例;

                                              新內部提拔員工的多元化比例;

                                              參加公司多元化與包容性項目或活動的員工人數;

                                              公司文化調研中員工對公司多元化和包容性的認可得分。

                                              高績效員工的主動離職率

                                              創新產品的推出速度和成功率

                                              員工敬業度調研

                                              一個注重多元和融合的集團企業,很容易在市場上取得良好的口碑,也容易成為人人向往的地方。那些擁有諸多“分身”大型組織的公司,比如微軟、摩根斯坦利等公司,更注重雇主品牌的建設。這個方向也正是人力資源著重建設的重點。

                                              鳥哥筆記學院全新上線
                                              環球人力資源智庫
                                              0
                                              0
                                              久久综合亚洲色hezy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