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案例丨回頭再來看華為手機的成功的幾個關鍵點
                                              男哥說管理 大廠動態 2023-04-02 10:09:54 · 熱度999

                                              回頭再來看華為手機這些年巨大的進步,是偶然還是必然。

                                               

                                              面對消費領域,一個品牌的崛起和產品的被認可,真的是長跑而沒有終點,這里,我會引入一些華為高管,華為手機產品經理以及外界客觀評論的內容,來再現一些過程,我也希望通過這些內容給有需要的朋友可以提供一些戰略層面的思考參考。

                                              產品的成功首先是思維意識領先

                                              華為從2003年開始做手機,之前一直做的是運營商定制機,所謂的白牌機。消費者看到的是運營商品牌,看不到華為。2011年底,終端三亞會議決定做華為自有品牌手機,聚焦做精品,并且開始嘗試中高端手機。剛開始的時候,外界包括很多客戶不理解也不相信華為自有品牌戰略能成功。

                                              三亞會議在華為手機的發展歷程里面有著非常關鍵的作用,這里稍微展開一下其核心內容。2011年10月的三亞,華為公司高管、領域專家悉數到場,為期三天的華為終端戰略研討異常熱烈。在2B市場征戰多年的華為人面臨2C全新方向,部分問題一時難以達成共識,但進軍2C領域的決心高度一致。而當時,全世界還沒有一家公司在2B和2C領域同時取得成功。2011年12月15日,華為任總簽發三亞會議決議,明確“華為終端產業競爭力的起點和終點,都是源自最終消費者”。很多團隊下定決心:“要么不進入,一旦進入一個領域,就要成為該領域的王者!” 華為要讓消費者了解到,全球最好的手機終端產品將來自華為!

                                              2012年,華為終端業務正式開啟從ODM白牌到華為自有品牌、從低端向中高端智能手機、從運營商轉售市場向公開市場的三大戰略轉變。當時有媒體評價華為進軍消費電子領域,一度用“瘋了”來形容。二十多年來,華為以強大的研發投入,以最具創新和高品質的產品和解決方案,贏得了客戶的信任和支持,取得了全球第一的市場地位。同樣的邏輯,華為認為手機也一定是極致創新的高品質產品,在用戶體驗上一定是高標準的。華為寧愿增加一點成本也要把體驗做得更好,不能為追求便宜而犧牲消費者體驗。在華為,如果有10美元,是投在產品研發上,還是投在營銷上?華為一定會選擇投在產品研發上。這是華為的品牌內涵和基因。

                                              華為的執行力很強的,想明白了,就擼起袖子干。第一款旗艦機是P1,為了體現華為的追求,華為把P1定位為全球最薄的手機。圍繞薄,做了很多工作,選最薄的屏,全新設計電池和手機架構。由于設計得太薄,導致天線性能無法達到要求,想了很多辦法,最后只得把手機尾部做厚來容納天線。萬萬沒想到,尾部拱起來之后,手機反而有了曲線美,很多人驚呼性感。這款極致纖薄的P1手機得到了市場的初步認可。

                                              當人也有不太成功的產品。D系列面對的是商務人士,強調更極致的性能,率先使用了四核處理器。但由于產品定位和對目標人群理解不深,產品做得不夠極致,從D1到D2,都不成功。大家反思以后,圍繞商務人士的痛點,基于D系列做了Mate系列,用6英寸大屏、4000毫安時的大電池等,通過Mate 1和Mate 2我們開始摸到門道,也為Mate 7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2014年開發Mate 7時,遇到一個很大的挑戰。Mate 7是第一款一鍵式指紋的全金屬架構手機,在考慮了一系列的性能、體驗、續航、散熱、架構后,大家評估出電池容量只能做到3700毫安時,比Mate 1和Mate 2的4000毫安時要低。華為無法容忍已經形成口碑的大容量電池打了折扣,所以給研發下了死命令,必須在不犧牲ID和其他性能的前提下把4000毫安時的電池放進去。螺螄殼里做道場,我們通過調動最優秀的架構團隊集體攻關,最終保住了Mate 7極致的ID,也保住了大容量電池、指紋、天線性能、音頻、散熱等內在性能,獲得了消費者的熱捧。再后來,華為在5.5英寸曲面屏的Mate 9 Pro 上,也做到了4000毫安時。

                                              華為深刻的認識到,手機業務的成功,產品競爭力是第一要素。產品是一切的龍頭,如果產品是1,品牌、營銷、渠道、零售等則是后面的0。只要有了優秀的產品,后面的0才會有價值。產品一定要瞄準目標人群,洞察他們的需求,解決他們最關注的問題。消費者需求是動態的,至少提前一年,產品就要做好規劃。這相當于是移動靶射擊,只有在規劃階段感覺一年后能超過預期的產品,上市時才可能成功。同時,產品規劃出來后,研發還要具備引領行業的能力,能夠把產品做出來,否則我們對某一款產品能不能成功總是沒有把握。為了手機業務的持續發展,華為下定決心,一定要把端到端的能力建起來,讓成功從偶然變為必然。

                                              產品競爭力是靠研發投入去保障的。華為要做好手機,自己一定要構建核心能力,不能只依賴于供應商。我們是有過經驗教訓的。早期在研發手機時,由于缺乏核心能力,自己好多很好的想法和設想,就是實現不了,只能受制于人,難以取得領先。

                                              核心能力怎么建?早年的華為手機研發隊伍就是近百條小舢板。一年要研發近百個產品,每個產品經理手下各有十幾個研發人員,不僅各自為戰,無法形成合力,有時候還相互競爭,無論是關鍵元器件還是軟件功能都沒辦法拉通和繼承。在智能機開發的初期,各個手機產品之間連用戶界面都不一致,讓用戶很不適應。

                                              華為采取的第一個動作是,先砍掉客戶定制產品,產品數量大大減少,把釋放出的資源投入到其他關鍵產品上,同時調整組織,強調共享,把小舢板捆綁在一起總要比單打獨斗強。華為逐步把散落在各部門的研發力量整合起來,開始構筑統一的規劃、ID、架構設計、多媒體、音頻、通信、電池、軟件等專業團隊,能力一點點積累起來。同時,堅持壓強原則,把資源投放在最核心的地方,把能力的價值發揮到最大。

                                              比如,為了構建統一的用戶體驗,華為將分散的軟件人員整合到了軟件工程部,并引入公司一大批主管和專家開始了軟件的能力建設。2014年,華為在EMUI3.0全面統一了UI(User Interface,用戶界面)的設計。之后,又瞄準了手機卡頓這個業界難題,開展了持續一年多的攻關,引入人工智能深度學習,聯合海思設計智能的硬件資源調度方案,大膽采用全新的文件系統,克服無數難題,實現了“天生快、一生快”。

                                              拍照是手機上最關鍵的功能之一。組織整合后,我們在雙攝上取得了領先優勢,拍照能力取得了一些進步。為了實現能力跨越,我們找到了徠卡公司。雙方經過將近一年的深入交流,決定先合作鏡頭設計技術。大家都知道徠卡是德國工業高標準的旗幟之一,按照徠卡對鏡頭的要求,即使業界領先的手機鏡頭模組制作廠商一開始的良品率只有5%左右。怎么辦?華為就和合作廠商一起攻關,最后良品率提高到了90%以上。同時華為自己成立算法中心,通過算法大大提升了色彩的效果。這種合作和自研的結合,讓華為在拍照上快速構建了優勢, 把智能手機的拍照帶入藝術攝影的殿堂。

                                              家可能對2018年3月底在巴黎發布的P20系列印象深刻。P20 Pro不僅在架構上非常極致,在非常纖薄的尺寸下放入了一個4000毫安時的大電池,在顏色上開創性采用了極光色這種非常獨特的漸變色,還首創徠卡三攝,專業攝影評測機構DxOMark給出109分的最高分,被多家科技媒體評價為最值得購買的智能手機和年度最佳智能手機。

                                              通過調整研發組織,匯聚資源,瞄準手機業務的關鍵技術領域,構建起能與全球領先廠家唱對臺戲的作戰隊伍,并通過一次次的競爭和廝殺,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讓我們有信心能持續超越。

                                              堅持投入,敢于投入

                                              在終端三亞會議后,華為不斷在開發、測試、制造、器件等各領域瞄準行業最高水平不斷加大研發投入。今天,華為建立了超大規模自動化測試實驗室,擁有上萬部手機,實現遠程控制,也可以按測試的場景化需求按需分配;利用我們三十多年在通信上的經驗、技術積累,把全球主流運營商網絡搬進了實驗室,模擬真實網絡的線路和信號特點,系統測試手機的通信性能;建立了真正的大話務量實驗室,可以7×24小時不間斷進行大規模測試,提前發現問題。從架構、仿真、老化、顯示、通信、電池到聲音和照相等各個子模塊系統,都實現了自動化測試和驗證,使手機質量及性能得到更有效的保障。

                                              早期華為消費者業務盈利能力不高,但我們認識到,不能為了追求短期的商業成功而放棄芯片,如果不在芯片上投入,核心能力建不起來,就會受制于人。因此,堅持投入研發自己的芯片,曾經的K3V2被用戶罵得很慘。特別感謝消費者的包容和支持,這才有了現在的麒麟芯片,使得我們能自主實現很多設想,如芯片上實現安全鎖、降低能耗提升電池的續航能力、人工智能等。今天,我們依托華為在全球的研發中心,在法國組建了美學研究所,在美國、日本、俄羅斯、德國、芬蘭等地建立了能力中心,利用全球智慧解決一些難題,比如用戶特別關心的拍照體驗,就是由芬蘭、日本、俄羅斯和中國的專家聯合攻關的。敢于投入,堅定不移地利用全球優秀人才和領先技術能力來構建華為手機的競爭力,是華為長期堅持的戰略。

                                              產品力是基礎,但是要改變客戶的心智,還是要做好消費者洞察。

                                              消費者洞察是對消費人群的深入分析,通過人群細分來定義不同的產品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Mate系列和P系列的成功都是深入洞察和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結果。我們發現,華為手機女性用戶比例比較低。通過消費者調研和對市場的深入分析,我們建立了nova子品牌,重點面向女性和追求潮流的年輕人群,產品重點聚焦在他們最關心的自拍和顏值上。通過幾代產品的不斷努力,nova品牌的“高顏值,愛自拍”已深入人心。手機產品線還建立了營銷支持團隊,在產品規劃開發階段就與研發一起深入理解產品,從消費者體驗和營銷角度發掘產品價值特性,形成面向全球的營銷特性,支持全球做好營銷,加強與消費者的溝通。

                                              重視客戶體驗,堅持消費者為中心

                                              “以消費者為中心”永遠是我們的法寶,華為任總說“終端競爭力的起點和終點都是消費者”。手機市場變化快,消費者需求多,新技術層出不窮,競爭非常激烈,對渠道和品牌依賴很大。要想取得成功,必須洞察消費者,深入理解消費者的顯性或隱性需求,用最好的技術和解決方案滿足甚至超越消費者需求,構筑良好的端到端消費者體驗,包括產品體驗、購買體驗和服務體驗,一個都不能少。

                                              為了讓團隊時刻關注消費者端到端體驗,華為開展了站店活動。每個管理者和一定級別的技術專家,每年必須到銷售和服務一線,做促銷員或者服務維修工程師,直接服務消費者。為了避免忽略售后,要求各個主管每個月必須親自服務一位投訴的客戶;同時,我們還要求主管實名開通微博賬號,直接與消費者互動溝通,隨時隨地傾聽消費者的需求。2014年,引入NPS(Net Promoter Score,凈推薦值)指標牽引大家關注用戶體驗,找到用戶反映的Top問題。我們還專門建立了一套VOC(Voice of Customer)用戶聲音系統,將用戶的意見和建議納入IT平臺,指引各項指標的改進。

                                              為了更加貼近消費者,我們成立了面向用戶的組織,包括用戶調研團隊和區域產品中心,讓手機的設計更貼近當地消費者的使用習慣和體驗;為了讓自拍效果更佳,成立了專門的自拍體驗小組,測評手機的自拍功能;還組建了搶紅包、 高鐵不掉話等幾十個專項工作組,持續改進功能,滿足消費者不斷提升的期望。

                                              手機產品線是一個端到端的組織。我們不僅要做好規劃和軟硬件開發,而且還要做好消費者洞察、產品交付計劃、生產和供應、銷售支持和服務。

                                              產品供應和交付其實是手機業務很關鍵的一環,可以說是臨門一腳。產品規劃和開發就算非常成功,但如果發不出貨,一切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在最初的幾年里,華為經常在“剛上市時缺貨——緊急提拉供應時人仰馬翻——物料終于齊套了則成為庫存要清庫” 這樣的惡性循環里。而且產品不能全球同步上市,經常是國內上市三四個月了海外才上市。通過不斷學習,優化產品計劃,提升可制造性,不斷提高制造效率。

                                              開放合作,和其他品牌聯合營銷

                                              手機已經不再只是一部手機,它同時也是一部相機、隨身聽、收音機…… 更是一臺電腦?,F在一部手機的計算能力已經遠遠高于幾年前的電腦,但是體積小很多。華為是一個后來者,要想在這片叢林里突圍,不能關起門來單打獨斗,必須左手堅持突破式創新,右手捆綁世界優秀。

                                              大家都知道華為和徠卡在拍照功能上的合作。繼徠卡之后,華為和保時捷、潘通、杜比等行業領頭羊展開了更多跨界合作,將各個領域最優勢的能力引入到手機中來。外觀工藝、材料、色彩、聲音、圖像等,都在與行業領先的合作伙伴進行合作。華為始終認為,只有開放合作,才能進步更快,才能集全球優勢資源,給消費者以最好的產品和體驗。

                                              如果說早些年華為手機,一款產品成功也許是偶然,但華為推出的每款產品都得到消費者的認可,那就不是偶然了。

                                              我們重點來看一下華為的Mate的“十年”,以下內容來自華為mate手機產品產品負責人。

                                              企業案例丨回頭再來看華為手機的成功的幾個關鍵點

                                              Mate一開始并不是瞄準高端,而是希望可以成為全能的“集大成者”。彼時,消費者開車還需要單獨購買導航儀、聽歌還習慣于MP4,華為就在想,能不能用一部手機收編所有的這些功能,讓它成為消費者最可靠、值得信賴的“伴侶”?這也是Mate這個詞的來源。

                                              既然要全能,超大屏幕、超強續航就少不了。當時市場上主流手機的屏幕都是3.5吋,不超過4吋。華為到底做多大的屏?這不是拍腦袋就能決定的。規劃、ID(工業設計)、架構師嘗試做了十幾版手機模型和架構設計,華為試了很多尺寸,從5.7吋到5.9吋,到6.0吋、6.1吋、6.3吋,甚至做了7吋,并請不同性別、年齡、身高的消費者試手感,嘗試找到適合單手握的整機尺寸,以及這個尺寸是否方便攜帶,例如放到褲兜里不會掉出,并且能順利坐下來。結果發現,6.1吋大屏做出來的整機,已經是大家所能接受的極限了。再大,手就不好操控,犧牲了便攜性和使用的方便性。為了能讓消費者舒適地使用,又盡可能地擁有大屏幕,我們大膽地決定了要做6.1吋大屏。

                                              此外,華為想打造超長續航的核心賣點。當時手機電池的絕對主流都是可拆卸式的,這種架構下電池容量最多達到3550毫安時,離華為設想的“超強續航”差距還很大。“沒有人能夠記住世界第二,只能記住第一,如果華為不去挑戰極限,就永遠沒有突破的機會,電池要做業界最大的!”架構和研發團隊提出了挑戰的設計方案,做大于4000毫安時的不可拆卸電池。

                                              “消費者已經習慣了電池可以拆卸,華為需要打破消費者既有的使用習慣嗎?”“這么大容量的電池,安全能做到有保障嗎?”很多人提出了不同的質疑,但經過團隊的多方調研以及技術攻關,華為做到了驚人的4050mAh電池,將長續航打造成Mate的一個DNA。冥冥之中,這種敢為天下先的氣質也成了Mate團隊最重要的特質之一,并在Mate 7上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彰顯——2014年,Mate7憑借出色的外觀設計和后置指紋識別等多個亮點一戰成名,開始讓華為在手機高端旗艦市場站穩腳跟。

                                              隨著時間的推進,消費者需求的提升,曾經的白月光——大屏、長續航,成了“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不再那么迷人。P系列的影像和科技美學,已經成功地打動了消費者的心,可Mate驚艷四座的技能點在哪里?隨著科技的發展,AI(人工智能)漸漸走入大眾應用的視野,但當時其他公司的AI大多都在云上飄。Mate 10采用了麒麟970——全球首款集成NPU(神經網絡處理單元)的手機處理器,第一次讓消費者有機會將AI“握”在手里。但是,能用NPU來做什么,仍然籠罩在重重迷霧之中。如何能穿透商業和技術的墻,將AI落到消費者實實在在的體驗中去?這是一個潛在的巨大商業機會點。為此,華為的營銷團隊提出了一個“給照片美學評分”的AI應用想法。與海思團隊的激烈討論后,消費者團隊認為,這個想法雖然新穎但實現困難重重。美,是一件很主觀的事情,當前的AI技術水平仍然無法做出如此高智能的判斷。不過這觸發了大家的靈感:能不能用AI來智能識別場景,如藍天、人像、動物等,然后用對應的算法來改善照片畫質,讓消費者輕松拍出可媲美單反的大片?

                                              就此,“AI智慧拍照”功能的雛形就誕生了!多達13種常用場景識別優化,自動調節白平衡、快門時間、ISO、曝光補償、濾鏡選擇等多種以往需要用戶靠自身經驗去設定的參數,使不同的事物在照片中的呈現更加生動,激發了消費者的創作熱情。華為還加入了“指關節截屏”功能。其實它首發于華為P10,但在Mate系列上,這個功能和更大的屏幕形成了絕妙的配合。消費者只需用指關節雙擊屏幕即可完成截屏,還可以用指關節畫出圖案,進行長截圖或者特殊圖案的截圖?,F在,這個功能已經成為華為手機產品的標志,辨識度和實用性十足。

                                              Mate10系列手機上市后,當年銷量比同期翻了一番,華為總算品嘗到了小小的果實。“黑科技”也漸漸開始成為Mate系列的DNA之一。但華為也清醒地看到,Mate主要的消費人群還是成熟商務男士,如何能讓Mate打動更多的消費者,是產品能走得更長更遠所必須邁過的一道坎。年輕人、女性消費者是其中的難點與關鍵。

                                              規劃Mate 20系列手機的時候,華為對外觀設計的設想是,通過一些小的創新和改變,例如屏幕邊緣做得更圓潤、更精致,吸引女性消費者。但拿到Mate 20的第一版手板,看著徠卡的三個鏡頭與閃光燈成矩陣式排布,組成“四眼”的形狀,研發團隊忍不住倒吸一口涼氣,本能的反應是“震驚”:要跨這么大一步嗎?消費者能買賬嗎?所以研發負責人有一種很強烈的把這個方案扼殺在搖籃中的沖動。華為研發一直認為,科技上的創新,膽子可以大一些,因為科技就要給人一種“Amazing”、嚇一跳的感覺,哪怕實在不喜歡某些功能,可以選擇不用,但外觀的跳躍式創新卻沒有退路。但是華為的主設計師對此卻非常堅持。他認為Mate的引領與創新不應該僅僅只在技術方面,作為一個有追求的品牌,應該敢于在美學上有自己獨到的品位與見解, “在手機后置攝像頭排布方式大同小異的今天,華為的矩陣多焦影像系統,可以讓大家從茫茫機海中一眼就認出Mate。” 最終,他專業的洞察力說服了產研。于是,從Mate20系列開始,“中軸對稱”成了Mate系列的DNA之一。

                                              此外,色彩是躍入消費者眼簾的第一抹光,尤其是對年輕人、女性用戶來說,色彩是他們生活中很重要的搭配元素。如何選擇一款新顏色,既時尚典雅又高端出眾,是擺在設計師面前的又一道難題。

                                              設計師把目光投向了綠色。這是一個很大膽的顏色,給人一種朝氣蓬勃、有生命力的感覺,但同時又是很難駕馭的顏色,需要花大量的精力細致地對顏色進行調校,既不過于耀眼,又不沉悶,既不過于輕佻,又不厚重。在長期的研究過程中,ID團隊從周邊行業汲取了不少跨界靈感,例如發現電子光刻的工藝可以被應用到玻璃蝕刻上。經過無數次的嘗試和調整,玻璃蝕刻技術讓這種綠色在視覺上變得更溫潤,觸感更細膩。

                                              同時,華為希望讓消費者能夠通過一個名詞就能聽得到這種顏色的美妙,如果能撥動一點他們的心弦,就不枉大家的一番辛苦。項目組成員都行動起來,尋找靈感。最后,“翡冷翠”——這個徐志摩對佛羅倫薩的詩意命名,一下征服了所有人,也打動了消費者。顏色材質的創新,自此開始成為每一代Mate努力的方向之一。

                                              有了有趣的產品功能,MKT團隊也在策劃有趣的傳播。創意講究關聯性越遠,創意性越強,用和普通人生活較遠的題材和我們產品的功能結合,更容易引起大家的好奇心,于是我們創造了“宇航員”系列爆笑廣告短片。在短片中,一位宇航員想通過手機拍攝月球,但因為取景范圍不大,只能不斷往后移動,最終不小心把阿姆斯特朗留在月球上的“人類第一個腳印”破壞了。這部“出圈”的廣告片讓華為擁有了“被手機耽誤的影視公司”的美稱,也讓消費者對Mate 20首發的超廣角功能記憶深刻。

                                              經過一系列的努力,從Mate20系列開始,購買Mate的消費者人群得到了極大的拓展,年輕用戶開始成為購買的主力。同時,Mate也吸引了很多有品位的女性消費者,這是讓我們團隊覺得很驕傲的一件事。

                                              2019年4月,華為開始規劃Mate 40系列手機,所有人都信心滿滿。華為認為這是非常完美的一款手機,處理器完美,續航完美,外觀完美,黑科技完美,什么都完美。尤其是標志性的星設計,不僅很好地繼承了上一代Mate 30“圓”的元素,又往前跨了一步,非常有辨識度,給人一種對未知宇宙探索的向往。

                                              就在華為滿懷期待將這樣一部完美的手機,傾情奉獻給熱愛我們的消費者時, 2020年8月17日,突如其來的變故完全打亂了既有的步伐,讓所有的上市準備活動一下變得極其艱難。前路在哪里,如何兌現對消費者的承諾與期待?一時間有不少華為人都陷入迷茫。短暫的慌亂過后,團隊迅速調整了步伐,每個角色快速各自歸位,開始了30天的封閉集中會戰,“這臺精密的儀器”又重新回到了運轉軌道。沒有氣餒,沒有抱怨,更沒有放棄,雖然不確定是否一定能成功,但是,每個人都拼盡全力朝著成功的目標奮勇前行。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在團隊的努力下,華為僅僅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就讓Mate40系列“如期而至”。

                                              Mate40系列發布后,“活下來,有質量地活下來”,是華為對自己的承諾,也是對那些關愛與支持華為的消費者的承諾。此時,Mate的品牌成了一種精神,把它傳遞下去,讓它更好、更蓬勃地生長,是華為的責任。在技術受限的情況下,如何打造產品競爭力,如何延續Mate的DNA,是擺在華為面前的一塊巨石。當上帝關上一扇門時,必然會打開另一扇窗。“滿足客戶需求是華為存在的唯一理由”,從用戶的體驗出發,尋求解決方案是我們團隊一直以來的共識。安全感是所有高端用戶都關注的體驗。屏幕壞了要維修,除了費錢更耽誤了用戶寶貴的時間,而時間比金錢更珍貴。消費者甚至愿意多花一點錢來保證手機更耐摔……團隊越研討越覺得手機耐摔對用戶的價值很大,華為要盡快推動昆侖玻璃技術與產業鏈的成熟,并加大昆侖玻璃大規模商用的步伐,給消費者帶來“耐摔能力提升至10倍”的安全感。

                                              “一生用一次,一次續一生”,生命比時間還要珍貴,華為們創新地在Mate50上實現了北斗衛星消息功能。Mate50也因此成為全球首款支持此類特性的大眾智能手機。為了保證對生命的承諾,充分驗證北斗衛星消息功能,除了實驗室環境驗證,華為的研發團隊天南海北踏遍山河,尋找沒有移動通信信號的地方,嚴寒酷暑,跨過31個省份、直轄市、自治區。測試地點從深山老林,到江河湖泊,再到四大無人區。在各種極端條件下,華為的產品可以通過北斗衛星發送短信和行動軌跡來聯系外界,這將給應急救災、科考、登山探險的人們帶來實實在在的安心,讓通信不失聯。

                                              Mate50系列歷時兩年“破曉而出”,華為做到了!無論是科技還是體驗,仍然“遙遙領先”——“華為的Mate系列一直被追趕,從未被超越,能超越Mate的只有華為Mate!”

                                              回望Mate十年,華為創造過無數經典,也走過不少彎路,但這些都教會華為一個亙古不變的道理:消費者永遠是不斷變化的,只有不斷滿足消費者的需要,才能成功。通往山頂的路很多,但華為選擇了最難的一條。華為也曾跌倒,但每一次的跌倒,都是下一次成功的寶貴經驗。在這十年征程中,華為一直堅信Mate想要一路向前,一定要堅持兩點,一是對好的DNA不斷傳承,讓消費者記??;二是不斷創新,讓行業想不到。無論外界環境如何變換,華為的初心不變。

                                              鳥哥筆記學院全新上線
                                              男哥說管理
                                              0
                                              0
                                              久久综合亚洲色hezy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