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會帶來「踏實」,但不要就此被迷惑
                                              蓋雅學苑 企業文化 2022-01-07 16:56:59 · 熱度999


                                              在《異類》一書中,作家格拉德威爾指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煉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超凡的必要條件?!?/p>

                                              他將此稱為“1萬小時定律”。

                                              對很多普通的人來說,這個觀點確實極其吸引力,似乎撕開了一個通往成功的口子——我也可以通過1萬小時的努力達到頂級水平。

                                              這也與一些“主流”的教育理念或勵志故事不謀而合——努力、堅持、經歷痛苦和挫折是通往成功的必經之路。

                                              但理性的讀者一定不會死板地迷戀1萬這個數字。

                                              「1萬小時」想表達的是成為專家需要的長期持之以恒的投入,但它也有著特定的運用場景和路徑。


                                              01/

                                              更多場合需要廣度,而非深度

                                              我們容易掉進「1萬小時理論」的第一個陷阱是:過分僵化地追求“深度“,而忽略“廣度”的重要性。

                                              在某些時候,這會阻礙我們解決特定場景中會面對到的問題。

                                              《異類》中,作家格拉德威爾論證1萬小時理論時,所提及的例子包括:軟件天才比爾喬伊和比爾蓋茨、甲殼蟲樂隊、國際象棋大師鮑比,以及作家、滑冰運用員、鋼琴家……

                                              這些例子都具備一個前提——這些人物都已經非常確定自己的興趣和深耕的領域,而且這些領域已經具備較為成熟的發展體系、規則和路徑。

                                              但現實大部分場景中,尤其是在當下快速變化的環境中,找到方向,并建立清晰的規則和本身就是一個問題。

                                              在《Range: Why Generalists Triumph in a Specialized World》一書中,作者David Epstein嘗試論證的核心觀點——深度和廣度各有優勢和適用場景,更多的場合我們需要更大的廣度,而不是深度,這個觀點對「一萬小時理論」提出了挑戰。

                                              不同的人生選擇場景

                                              為了說明深度和廣度分別的使用場景,David Epstein以費德勒和伍茲兩位巨星為例。這兩位無疑都是各自領域的天王巨星,但溯源兩個人的成長經歷,會發現一些不同。

                                              伍茲從襁褓中就開始接觸高爾夫,并且從兒童時期就接受了大量的訓練,展現出了過人的天賦,并最終成為了超級巨星。

                                              而費德勒則并未從小就專注于網球,而是在廣泛接觸了大量的球類運動后,才最終走上職業網球的道路。

                                              這兩人的軌跡,恰恰代表了兩種不同的路徑。前者完全符合一萬小時理論——刻意練習、深度工作,想成為專家,越早開始深入練習越有幫助;而后者,則是在經歷了嘗試探索期之后,逐漸收斂聚焦到了一個方向。

                                              如果把人生選擇視為匹配問題,那么我們的人生大概分為兩個階段:探索和深入。前期需要通過通過“廣度”來完成更多的試錯,尋找真正適合以及感興趣的領域,后期則在某一個領域更多的嘗試,深入期什么時候才來,每個人也存在差異。

                                              不是每個人都能在襁褓里找到一生為此奮斗的目標,人生本就是不斷選擇的過程,“廣度”的探索必不可少。

                                              不同的工作類型

                                              David Epstein研究了世界上最成功的藝術家、音樂家、發明家、科學家,并發現在大多數領域(尤其是那些復雜和不可預測的領域),他們在許多興趣愛好之間游刃有余,而不是只專注一個,他們也更有創造力,更敏捷,能夠建立同行看不到的更專業的聯系。

                                              當然,有些事情和工作的確更需要專業領域的持續深耕,如醫學領域。然而,他認為現代和未來的工作更需要跨領域的知識,適應日益復雜環境的能力,而不是僅僅依賴于熟悉的模式。

                                              對規則、發展路徑清晰的推算型工作,一萬小時理論可能很適用,但對涉及藝術、情感、創作思考的探索型工作卻可能具有阻礙性。


                                              不同組織環境

                                              David Epstein認為:對于深度,我們整個社會都極其推崇,那種追求極致的導向。但另外一方面,無論個人選擇還是組織會面臨的重大抉擇,都無完全靠照章辦事、依賴權威來取得持久的成功。


                                              隨著組織內外環境的變化,我們獲取信息的增加,過去的“最優選擇”在當下都可能變得不合時宜。當一個組織追求統一的專家文化,過度堅信深耕帶來的權威時,也會帶來負面效應。

                                              在不完美的信息的世界中,唯一不變的是變化本身,沒有絕對的權威,組織需要“包容”,甚至需要“容忍”矛盾的存在,維持多樣性和廣度。

                                              開放的組織中,我們不應該僅僅迷戀所謂的堅持和毅力,還應該學會坦然接受廣度和調整,培養「交叉思維」和「業余者心態」——尋找相近甚至不相關領域互相借鑒的可能性跳出專家的視角,尋求一些看似“業余”的解法。


                                              02/

                                              舒適區里的時間累積,并無作用

                                              我們容易掉進「1萬小時」理論的第二個陷阱是:沒有挑戰目標、簡單重復一些動作,累積時間。

                                              不一定年長的護士就一定比年輕的護士更有護理經驗;不一定年長的前輩就比年輕人更具有做成一件事的能力。


                                              「1萬小時」的累積可能完全沒有意義。心理學家Anders Ericsson和科學作家Robert Pool在其合作《刻意練習》一書書中指出:從來不存在1萬小時定律,它僅僅是暢銷書作家對心理學研究的一次不太嚴謹的演繹而已。

                                              一萬小時是否有意義?主要取決于它的發生過程——是簡單的重復,還是在上升的路徑和賽道上持續精進。

                                              因為在舒適區里「1萬小時」是沒有用的,必須通過“刻意練習”不斷將自己推出舒適區,嘗試突破現階段的技能水平。

                                              《刻意練習》并沒有具體指導我們要怎么去刻意練習一項技能,而是給出了符合刻意練習行為的標尺線和一些特點,它能夠幫助我們判斷是否是在刻意練習,還是在偽學習。

                                              1. 要發展的技能已經擁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法,和明確的發展路徑。

                                              2. 發生在舒適區之外,持續不斷地嘗試超出當前能力范圍,過程有些痛苦或是乏味。

                                              3. 設定任務及完成順序的設定,任務是正好不會做或做不好,但又可以學習掌握的,且一次僅僅設定一個目標。

                                              4. 是有意而為的,需要人們完全的關注和有意識的行動,高度關注于目標。

                                              5. 需要反饋和及時調整,前期反饋來自導師或教練,后期需要自己監測自己。

                                              6. 關注技能提升的特定方面,特別重要、困難的任務需要從執行流程中抽離,單獨訓練。

                                              03/

                                              衡量「改善率」,而非磨洋工

                                              我們容易掉進「1萬小時」理論的另一個陷阱則是:認為成就主要取決于工作量和工作時間,而忽略了「改善率」。

                                              最終,要不是原地打轉,假象努力,被忙碌帶來的踏實所迷惑,要不就是身心疲憊地放棄。

                                              “億萬富翁馬克·安德森曾經在一次訪問中談到Facebook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的“改善率”問題——扎克伯格的天才神話,以及付出的努力和時間完全是被一些人鼓吹吹起來的,想象的成分居多,他的學習能力、歸納推理技巧、工作技巧……這些必備的方法統統被低估了。

                                              重視時間的積累,并不等同于“磨洋工”。裹足于時間積累的同時,我們也需要為自己創造留白空間,優化練習方法,提升「改善率」。

                                              Empact的創始人Michael Simmons發現1萬小時定律并不是獲取成功法寶后,便對大量成功人士進行長達一年的觀察研究。

                                              他發現:常年霸占福布斯富豪榜的大佬們的成功秘訣是每天要花一個小時(一周5個小時)做些工作以外的事情,為自己換取“交叉思維”的時間,優化方法,提升改善率。

                                              這也被成為「5小時法則」,其關鍵則在于創造了留白空間。

                                              「留白」是國畫中一個重要的藝術表現手法。國畫講究適當留有余地,所謂“無畫處皆成妙境,行得之于形外”。藝術如此,生活也如此。

                                              有張有弛的日程計劃更利于思考。放松后的大腦不再只是無意識地重復做事,而是更能頭腦清醒地刻意練習達到持續進步。

                                              持續沒有間歇的訓練,讓我們沒辦法思考“改善率”的問題。

                                              著名新聞人白巖松曾表示,他相當多的創造力和點子是在發呆的時候得到的。在一次采訪中,他說道:大量我想講的東西,要寫的東西都來自于一邊讀書,一邊聽音樂,一邊發呆一邊喝茶的時候。

                                              網飛(Netflix)曾經的一項研究表明,公司大多數創新和好的想法都來自于員工休假期間。

                                              ————————————

                                              總之,「1萬小時」至關重要,因為在任何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行業或領域,要想成就一番事業,致力于變成行業內的杰出人物,都需要付出長時間的努力,但也許并不需要恰好1萬小時的練習。但心理科學研究表明,成為專家的時間往往隨著不同的專業技能領域,隨著所處的階段和場景而變化。


                                              文章推薦
                                              鳥哥筆記學院全新上線
                                              蓋雅學苑
                                              0
                                              0
                                              久久综合亚洲色hezy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