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席組織官
首席組織官是一家“組織領域的專業產品及服務公司”。我們專注的領域是組織、文化及領導團隊。
70文章
+ 關注
他們的認知和基本假設,如果競爭力不足,卻還一意孤行,這種執迷就會成為組織工作的難題。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領導的三個“執迷”,如何成為了組織工作的“難題”。
公司在市場競爭中要講戰略戰術,會有勝負,會有生死。第二,對待過程和手段的態度:公司在市場競爭中是要講規則、講法律的;不然的話,那種臆想出來的“軍隊文化”,很容易演變成以“不擇手段”和“絕對服從”為核心特點的“偽軍隊文化”。
學習最佳實踐,是公司成長過程中利用“后發優勢”實現趕超的一種有效策略。
如果信息溝通不暢,可以讓戰略指令不出CEO辦公室;然而,在企業變大的過程中,四大障礙會讓信息溝通這件“小事”變成麻煩事。創始人/CEO開始通過“人盯人盯人”的方式管理公司。創始人/CEO開始通過“人盯人盯人”的方式管理公司。
比如說:他的百米速度10秒9、她的英語過了專八、他的情商很高、她很堅毅、他是個天生的領導者、這個創始人的戰略眼光很厲害,等。一個公司似乎應該有多項組織能力(比如高質量工程技術低成本生產商設計與戰略優先級相匹配的績效評價)
比如,在建立了“管培生招聘及早期發展”這個部件級組織能力的同時,公司也在同時建立“中高層外聘及融入”、“基于績效潛力評估的干部評價任用體系”等其它幾個部件級組織能力。這些具有主人翁責任感、系統思考能力、專業能力、既能發展業務又愿意發展組織的“更高效的秩序創造者”,就是很多公司所渴望的“領導者”。
靈長類動物界里,當個老大有很多特權,在權力競爭中落敗的后果也很嚴重。
在現實中,大量公司都是在被動應對當期組織挑戰,甚至主要就是在填自己給自己挖的坑,所以在塑造中長期戰略性組織能力&文化方面已經失去了很多主動性、前瞻性。 本文僅從公司規模這一個維度,泛泛而談一些共性的挑戰和規律。把這些描述出來是想強調:組織問題雖然復雜,但還是有一些規律的。
最近,在偶然的機緣下,我又重讀了一遍我“早年”對于人力資源職能定位、角色感、如何工作的一些思考。
高管團隊還有真偽之分嗎?是的,不僅有,也應該去區分。本章通過三面放大鏡,來逐級尋找和探究真高管團隊的“真”。
當時《打造真高管團隊》公開課已推出半年多時間,學員對七要素框架非常認同,但也表達了回去后如何落地的困惑。至今猶記20年8月28日北京首發《打造真高管團隊特訓營》的場景。
“組織管理”更適用于單一業務公司、大公司/集團化公司內的事業部/事業群層面,主要的配合對象是“業務/競爭戰略”及“職能戰略”。主業及相關業務擴張之后,逐漸會出現一些非直接相關的多元化,形成了性質非常不同的事業部/事業群。
首席組織官認為,企業組織要實現的目的相似,要素組成和連接方式有一定的規律性可循,是有可能通用化解構的。
對第三類公司及這些比較優秀的創始人,我最近有一個觀察,創始人在識人用人方面“過于追求確定性”,是公司外聘中高層成活率低、“被動選擇內部培養”的一個非常底層的原因。謹以本文提醒那些在業務上已經做得比較優秀的創始人(及高管們):在識人用人方面,也要平衡好“確定性”和“可能性”。
過去三年,高度不確定性的外部環境給很多企業上了一課。之前,大賽道巧模式牛團隊就能帶來公司的高估值,帶來創始人和高管的人生巔峰。越來越多的企業,都比以前更加深刻得認識到:靠營銷驅動、資本紅利的規?;鲩L已經很難實現了。
要是來了,就不得不面臨“推倒重來”的挑戰。比如,如果二號位負責采購,整個業務流程不得不以名義成本最低為基本的經營管理方針,使得公司的戰略空間大大縮小。在一個治理良好的公司里,公司高層治理的“標準結構”是這樣的:董事會/董事長—CEO/總經理—高管(若干CXO/副總經理)。
是不是實際上還是董事長兼CEO,而CEO只是掛個名而已?董事會/董事長、CEO/總經理、高管團隊(若干CXO/副總經理),這樣的“標準結構”就在那里。比如,公司創業期、快速成長期,年輕力壯的創始人既是董事長又兼任CEO,這是個合理又有效的做法。
如果一個校招生在其他公司,從新手上路到能hold住一個項目需要3年,而在你們公司只需要2年,這就是競爭力。如果一個技術專業人才在其他公司,大概率永遠只能做技術,而在你們公司多20%的概率能成功轉型為懂技術的管理者,這也是競爭力。
不難發現,不管是對于自己的觀察,還是試圖解決某個問題,不同領域、不同立場、不同視角的反饋源,會讓有積極發展意圖的領導者收集到的信息更為公正和準確,從而掃除偏見做出正確的判斷,做到“兼聽則明”。